人生优秀读书始,对于书,哲人的理解是:书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在柏拉图和萧伯纳等伟人的眼中,书更是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毫无疑问的是,书于我们而言都似一位指引方向的老师,应当成为我们和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这本书由阅读谈起,与每一位教师和孩子都息息相关,作者英国当代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告诉我们,如果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大人为孩子提供各种协助,与孩子分享阅读经验,孩子就可以排除各种障碍,尽情的遨游在阅读世界中。一个从不阅读,或者缺乏阅读经验的大人,是难以为孩子提供协助的。我想,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我们要成为一个有书卷气的大教师。
那么,怎样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个有书卷气的大教师呢?叶圣陶说:“惟有教师善读善写,才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从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来自深厚的文化积淀,阅读的熏陶感染,既来自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来自语文教师自身所闪烁的人文精神。语文学科教学是慢功,是硬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因此,我们要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要像蜜蜂采蜜那样博才杂家,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经典名著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语文教师能动地、灵活地读书,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这便是我们的“书卷气”。
在阅读《打造儿童阅读环境》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作者的教学艺术,他的“书卷气”横溢于文字间,着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要营造一个儿童良好的环境,是需要多方面配合并协助孩子来达成的。
一、书不在多而在“精”
原先我以为,藏书的数量和种类越多越好,希望孩子们能像蜜蜂采蜜一样,采不同类型的蜜。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不太妥当的。只有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以后,才能让孩子静下心来好好阅读。如果我们充满期待,自发地想去阅读,那么我们很容易融入到阅读的氛围当中,并寻找到快乐,但如果说是百般不愿意,被迫拿起书本,那么阅读将是一件非常无趣的事情。
二、打造固定的读书区
我们阅读的时候需要一个安静的场所,专注地融入书本当中。因此,打造成一个固定的阅读区便尤为重要了。孩子没有固定的阅读场所,就很难进入阅读状态,自然会影响学习效果,如果住房条件允许的话,我们最好给孩子安排一个单独的房间,作为他固定的阅读场所,此外,阅读场所的布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境,如果房间布局太复杂,桌子上摆放太多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么孩子的心就会被这些东西所吸引,所以,阅读场所的布局要简洁明快,书桌上只摆放必需的文具、工具书,墙壁上尽量不悬挂装饰品或色彩鲜艳的画,可以悬挂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字画或名言警句、学习计划、时间安排表等,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让孩子形成一种专心阅读的心理定式,孩子进入这个固定的阅读场所,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阅读,也会快速地进入阅读状态。
三、保证阅读时间
坚持读书,哪怕是每天只读10分钟,也要坚持。刚开始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共读一本书,在共读中孩子逐渐的会开始养成阅读的习惯。在之后,也许孩子们需要家长的监督,如果孩子们看到的是一本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书,我们就可以少督促一些,他自己就会废寝忘食地阅读。
四、 坚持“讲故事,读故事”
在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讲故事”、“读故事”的有关内容。讲故事,是着重在说者与听众间的互动活动;读故事,是着重在作品内容呈现的活动。孩子若不曾经历过听故事的话,便很难迈向自行阅读的阶段。为孩子读故事是帮助孩子成为真正读者的必经历程。而作者也认为针对所有在学的孩子们来说,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与必要,不是只有低年级的孩子们才有这样的需求。最理想的状况,是应该让孩子每天都有机会听上一段文学念读,对于阅读兴趣的激发是很有帮助的,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